• 站点搜索:
新闻热线:0578-5131068| 邮箱投稿:yhxwwtg@163.com
颂竹
2023年03月29日 09:25    来源:云和县融媒体中心   何家卫     编辑:陈捷

  何家卫

  从字面上理解,梅竹村的美名无外乎是取自“梅兰竹菊”四君子中的“梅竹”二字,但从当地农民获知,梅竹村是因梅氏祖先在此地开基立业,以及村周自古盛产竹子而得名。村庄环境清幽,风光秀丽,四周竹林环绕,仿佛一座天然氧吧。村民们长期与竹相伴,以竹为副业,正印证了苏轼著名诗句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的精神内涵。

  某日,我们一行五人乘坐缆车慕名前往梅竹村游览。缆车沿着梯田斜坡悬空上行。快到村庄时,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竹林。成片的竹子随风摇曳,晃动着腰枝,像是喜悦地迎接游人的到来。再近些,侧耳听到的是竹叶摆动发出的“沙沙”声,像是轻声地呼喊客人快点儿来。急下缆车,休息片刻,我们便沿着山间小路来到了一片竹林底下,眼前显现的是高低不等的竹笋,有的刚钻出泥面,神奇地环视着四周;有的冲破泥土,掀翻石块,顽强地来到了人间;有的身着浅褐色的外衣,修直挺拔地站立着,似乎是想告诉我们——我在这,等着您。有位从城里来的孩童,高兴地站在一根碗口粗大的竹笋面前,先是比试着高低,接着自言自语地说:“哇塞!好大的一根竹笋,刚长出不久就这么大了,说不定十年后就有一米粗呢!”而后用手势做了个拥抱动作。此时,大人们在周边听到后都哈哈大笑。因为竹子是没有形成层的,只会长高,很难长粗。在一阵愉悦的笑声中,我浮想翩翩。

  那些年,无论是从地下刚挖出的冬笋,还是从地面上掘走的春笋,剥去外壳烧熟煮透,再加点盐巴即可食用,而名厨却能把竹笋烹饪成一道道美味佳肴。至于一时半会吃不完的竹笋,还可煮熟晒干,或贮藏备用,或赠送给远方的客人。竹笋长大成竹后,制成的大小竹筒,常用于盛米、盛水和盛饭,甚至加个竹盖,还可盛茶叶、瓜子和咸菜。有趣的是,被外国人称为“东方魔棒”的筷子,竟然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用餐工具。若把竹竿纵向剖开,横向砍断,弄成小条,捆绑浸在水田里过冬,次年春天捞起晒干,即为农民所说的火篾,是那时村民夜间照明干活的“灯光”。哪怕是把竹叶、竹竿和竹根统统打烂成竹浆,也能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纸张,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。

  有一位老中医告诉我们,把生长在山里的青竹砍下,再斜着砍成一小段,两端斜面朝上,中间用碳火缓慢烧烤,从竹子两端流出的淡黄色液汁,医学上称之为竹沥水,又名鲜竹沥,具有清热化痰、清心定惊的功效,而从竹竿内取出的天然产物“天竹黄”也有同等的疗效。如果把刚砍下的竹竿去掉青色的外衣,获取中间层所形成的竹絮即称竹茹。本草文献《本经逢原》记载:“竹茹专清胃府之热,为虚烦、烦渴、胃虚呕逆之要药。”其中鲜竹沥善治顽痰胶结,确有立竿见影之效。而竹炭、竹叶、竹根和竹竿一样,其所形成的药学成分,都是医学上一味原生态的良药。

  在荒郊野外,一根粗大的竹笕可用于引水灌田,无数条连接而成的竹笕能把远处的水源,源源不断引到干旱的田里种稻和养鱼,而一根细小的竹笕能把屋后崖壁石缝中的泉水,不徐不疾地引来烧水做饭和沏茶。如用粗细长短一致的竹竿去皮晾干,通过多根并列绑成的竹筏,又称竹排,即可在清澈的溪面上用于载人过溪、载物运输或载客漂流,而在江面上表演的独竹漂,俗称划竹竿,又名独竹舟,就是民间高手们赤足踩在单根长竹上练就而成的“水上芭蕾”。在聪明的篾匠手里,既能把竹篾编织成箩兜、晒垫、筛子、刷把、竹篮、背篓和火笼,又能应用竹篾编织成大小不等的斗笠(又称箬笠、笠帽),亦能巧妙地编织成一个个圆形的小球,或挂墙观赏,或供小孩投掷玩耍。

  众所周知,在过去的建筑领域、蔬菜种植地和溪流水面上,竹竿是极为经济实惠的搭建材料,一层一层的外墙框架,一排一排的蔬菜大棚,一座一座的溪边小桥,都少不了它们当构架,而在科学发展的新时代里,竹子还能被现有大型设备批量加工,制造出精致的竹勺、竹碗、桌子、凳子、凉竹席。甚至于,能工巧匠们亦可应用竹子建造成“别墅型”竹房,不但冬暖夏凉,而且自然环保。

  现今的梅竹村,游人如织,竹海胜似花海。竹子的“身影”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。它的外型粗犷,从不虚伪,其内中空,从不空谈;它默默无闻地成长着,亦奋不顾身地贡献着;它走进了人间的每一个生产领域,亦融进人们的每一个生活区域。

童话云和
微信公众号
童话云和
新闻客户端
网站地图
首 页 新闻中心 热点关注 部门动态 云和旅游 企业在线 网络问政 浮云文苑 媒体看云和 微 博
专 题 今日云和 时政新闻 本地新闻 乡镇街道 图说云和 云和教育 公告公示 丽水辟谣网 微 信
省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:0571-81050678 微信:wangxinzhejiang 邮箱:wangxinzhejiang@qq.com
云和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|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:0578-5131068 微信:tonghuayunhe 邮箱:1906165839@qq.com
云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云和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
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3120190052 浙ICP备202100115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