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93岁的何方亮,曾参与抗美援朝,与队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并肩作战。早已褪下戎装多年的他,身为军人的坚毅与骄傲全都藏在了眼角的皱纹里、藏在了和蔼的笑容中。作为一名退役老兵,他满腔自豪地说:“我一天是军人,我这一辈子都是军人。在战场上,身为军人,不能害怕和退让,必须勇往直前。在生活工作中也如此……”
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,为追寻红色记忆,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,3月29日,记者来到何方亮的家中,听他讲述峥嵘岁月里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。
回忆起那些年参加的战斗场景,何方亮老人仍记忆犹新,他告诉记者,1951年1月,年仅21岁的他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,跟随11军31师部队赴朝参战。
“为了躲避敌军飞机轰炸,我们白天将车停在隐蔽的地方,晚上开车运送物资去前线,车灯都不敢开,只凭着微亮的月光前进。”据何方亮回忆,当时敌人的封锁非常严密,经常大批飞机不停地从头顶飞过,路上全是敌军轰炸后的炮坑。作为运输兵,何方亮的任务是把后方的粮食、炮弹等物资运往前线,保障前线战士的物资供给。
虽然没有在前线作战时的惊心动魄,但运输工作也是危险重重。何方亮说,去往前线不仅要穿过崎岖的山间小路,还得躲避敌人的空中“搜索”,一趟行程至少要走上一个星期。
“越靠近前线,机枪扫射、炮弹轰炸的声音震耳欲聋。我们运输路程过半后,一枚炸弹在我们车前爆炸。十几米的大坑,车子瞬间翻滚掉到坑里。我的手被压住动不了,是搜救员发现我们后,才把我们救出来。”何方亮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,是战场上难以想象的残酷与艰辛。
因为这次事故,同他一起的6位战士中,有3位身受重伤,在朝鲜治疗一个星期后,转回国内治疗。尽管经过长期治疗,何方亮的右手手部神经还是坏死,无法复原,至今他的右手都处于没有知觉的状态。
虽然因伤病脱下了军装,但何方亮为国为民奉献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。在身体状况好转后,他进入残疾军人学校学习。1955年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丽水工作;1962年至1979,先后被调到云和粮食局、供销车队工作。
离开部队开始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,何方亮迎难而上。为了能尽快融入工作,他从点点滴滴做起,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,从不计名利得失。只要是单位组织的大小集体活动,他都会主动请缨,身先士卒,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他的身影。“只要肯下苦,就一定能学得会。”多年来,何方亮始终以当兵时的标准要求着自己去做人做事,始终怀揣一颗服务人民的初心。